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充电底座和电刺激系统。一种充电底座,充电底座包括座体、充电端子、挡板以及防呆结构;挡板与座体连接,且挡板与座体共同形成用于容纳电刺激设备的充电区域;充电端子及防呆结构均与座体连接,且位于充电区域内;挡板用于与电刺激设备配合,以引导电刺激设备移入或移出充电区域内;防呆结构用于在电刺激设备正确地放置于充电区域内时,引导电刺激设备与充电端子对接;防呆结构还用于在电刺激设备错误地放置于充电区域内时,阻碍电刺激设备与充电端子对接。该充电底座能够避免在对电刺激设备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出现误操作。
公开号:CN214337602U
申请号:CN202120101222.8U
申请日:2021-01-14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韩旭
申请人:Xi'an Huina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IPC主号:H02J7-00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充电底座和电刺激系统。
[n0002] 目前,电刺激设备在充电的过程中,是将电刺激设备放置于充电座中,而充电座通过磁吸的方式与电刺激设备结合在一起充电,但是充电座以及电刺激设备均为对称式结构,故在充电的过程中,设备容易放反,虽然有指示灯不亮做充电提醒,但是用户很难察觉到,从而存在误操作的情况。
[n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底座和电刺激系统,其能够避免在对电刺激设备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出现误操作。
[n0004]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n0005]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底座,充电底座包括座体、充电端子、挡板以及防呆结构;
[n0006] 挡板与座体连接,且挡板与座体共同形成用于容纳电刺激设备的充电区域;充电端子及防呆结构均与座体连接,且位于充电区域内;
[n0007] 挡板用于与电刺激设备配合,以引导电刺激设备移入或移出充电区域内;
[n0008] 防呆结构用于在电刺激设备正确地放置于充电区域内时,引导电刺激设备与充电端子对接;防呆结构还用于在电刺激设备错误地放置于充电区域内时,阻碍电刺激设备与充电端子对接。
[n0009]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防呆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磁性部及至少两个第二磁性部;
[n0010] 两个第一磁性部分别与座体及电刺激设备连接,两个第二磁性部分别与座体及电刺激设备连接;
[n0011] 两个第一磁性部用于在电刺激设备正确地放置于充电区域内的情况下,分别与两个第二磁性部相互对应且相互吸附,以使得电刺激设备具备向靠近座体的方向运动的趋势,从而引导电刺激设备与充电端子对接;
[n0012] 在电刺激设备错误地放置于充电区域内的情况下,两个第一磁性部相互对应且相斥,两个第二磁性部相互对应且相斥,以使得电刺激设备具备向背离座体的方向运动的趋势,进而阻碍电刺激设备与充电端子对接。
[n0013]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与座体连接的第一磁性部及第二磁性部绕座体的轴线间隔分布。
[n0014]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与座体连接的第一磁性部及第二磁性部相对于座体的轴线对称设置。
[n0015]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防呆结构还包括与座体连接的弹性部,弹性部用于与放置于充电区域内的电刺激设备抵接,以向电刺激设备施加向背离座体的方向运动的弹性力;
[n0016] 在电刺激设备正确地放置于充电区域内时,电刺激设备在第一磁性部及第二磁性部的磁性吸附力的作用下,克服弹性部的弹性力并向靠近座体的方向运动;
[n0017] 在电刺激设备错误地放置于充电区域内时,电刺激设备在弹性部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两个第一磁性部的排斥力及两个第二磁性部的排斥力的作用下,向背离座体的方向运动。
[n0018]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弹性部包括抵接柱以及弹性件;座体开设有安装孔;弹性件容置于安装孔内,抵接柱的部分容置于安装孔内,且与弹性件连接,抵接柱的其余部分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凸出于安装孔。
[n0019]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弹性部包括与座体连接的弹性垫。
[n0020]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挡板包括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相对于座体的轴线对称设置。
[n0021]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均为绕座体的轴线设置的弧形板。
[n0022]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刺激系统,电刺激系统包括电刺激设备以及上述的充电底座;
[n0023] 充电端子与电源电连接,电刺激设备用于伸入充电区域内,并在防呆结构的引导作用下,与充电端子电连接,以进行充电。
[n002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n0025] 该充电底座包括座体、充电端子、挡板以及防呆结构;其中,挡板与座体连接,且挡板与座体共同形成容纳电刺激设备的充电区域;充电端子及防呆结构均与座体连接,且位于充电区域内。当电刺激设备与充电底座对接时,通过挡板与电刺激设备的配合从而能够引导电刺激设备移入充电区域内,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充电底座及电刺激设备均为对称式结构,故在充电的过程中,电刺激设备容易放反;由此,通过与座体连接且位于充电区域内防呆结构能够在电刺激设备正确地放置于充电区域内时,引导电刺激设备与充电端子对接;而在电刺激设备错误地放置于充电区域内时,防呆结构能够阻碍电刺激设备与充电端子对接,从而使得电刺激设备无法与充电底座对接,进而能够提醒用户调整电刺激设备的位置并重新放置电刺激设备,从而能够避免用户出现误操作,进而能够提高充电的效率;并且,这样的结构,能够避免电刺激设备与充电底座出现错误对接的情况,进而能够对电刺激设备及充电底座起到保护的作用。
[n002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n0027]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充电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n0028]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n0029]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性垫的结构示意图;
[n0030]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刺激设备正确地放置于充电底座中的结构示意图;
[n0031]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刺激设备错误地放置于充电底座中的结构示意图。
[n0032] 图标:200-充电底座;210-座体;220-充电端子;230-挡板;240-防呆结构;201-充电区域;10-电刺激设备;241-第一磁性部;242-第二磁性部;243-弹性部;244-弹性垫;231-第一板体;232-第二板体。
[n0033]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n0034]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n0035]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n0036]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n0037]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n0038]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n0039] 请参照图1-图5,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充电底座的结构,图2及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呆结构的结构,图4及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充电底座及电刺激设备的结构;
[n004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刺激系统,电刺激系统包括电刺激设备10以及充电底座200;
[n0041] 其中,充电底座200包括座体210、充电端子220、挡板230以及防呆结构240;
[n0042] 挡板230与座体210连接,且挡板230与座体210共同形成用于容纳电刺激设备10的充电区域201;充电端子220及防呆结构240均与座体210连接,且位于充电区域201内;充电端子220与电源电连接,电刺激设备10用于伸入充电区域201内,并在防呆结构240的引导作用下,与充电端子220电连接,以进行充电;
[n0043] 而挡板230用于与电刺激设备10配合,以引导电刺激设备10移入或移出充电区域201内;防呆结构240用于在电刺激设备10正确地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时(请参照图4),引导电刺激设备10与充电端子220对接;防呆结构240还用于在电刺激设备10错误地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时(请参照图5),阻碍电刺激设备10与充电端子220对接。
[n0044] 请参照图1-图5,该电刺激系统的工作原理是:
[n0045] 该电刺激系统在充电时,通过将电刺激设备10正确地放置于充电区域201便可与位于充电区域201内的充电端子220对接,进而能够在充电端子220导电时,对电刺激设备10进行充电。
[n0046] 而在将电刺激设备10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时,由于充电底座200及电刺激设备10均为对称式结构,故在充电的过程中,电刺激设备10容易放反;即,在电刺激设备10与充电底座200对接时,容易出现误操作的情况,而在出现误操作时,电刺激设备10能够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但不能与充电端子220对接,进而无法对电刺激设备10进行充电,基于此,当电刺激设备10与充电底座200对接时,通过挡板230与电刺激设备10的配合从而能够引导电刺激设备10移入充电区域201内,从而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并且在电刺激设备10与充电底座200对接的过程中,由于防呆结构240与座体210连接且位于充电区域201内,故在电刺激设备10与对接时,会与防呆结构240接触,防呆结构240能够在电刺激设备10正确地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时,引导电刺激设备10与充电端子220对接;并在电刺激设备10错误地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时,能够阻碍电刺激设备10与充电端子220对接,从而使得电刺激设备10无法在错误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时与充电底座200对接,进而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在电刺激设备10错误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时提醒用户调整电刺激设备10的位置并重新放置电刺激设备10,从而能够避免用户出现误操作,进而能够提高充电的效率;并且,这样的结构,能够避免电刺激设备10与充电底座200出现错误对接的情况,进而能够对电刺激设备10及充电底座200起到保护的作用。
[n0047]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图5,在本实施例中,防呆结构240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磁性部241及至少两个第二磁性部242;两个第一磁性部241分别与座体210及电刺激设备10连接,两个第二磁性部242分别与座体210及电刺激设备10连接;
[n0048]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座体210及电刺激设备10上均设置有第一磁性部241及第二磁性部242,并且在电刺激设备10与充电底座200对接时,若电刺激设备10正确地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则位于座体210上的第一磁性部241与位于电刺激设备10上的第二磁性部242对应,位于座体210上的第二磁性部242与位于电刺激设备10上的第一磁性部241对应,此时,位于座体210上的第一磁性部241及第二磁性部242靠近电刺激设备10的一端与位于电刺激设备10上第一磁性部241及第二磁性部242靠近座体210的一端的磁性相反,表现为两者相吸,故防呆结构240向电刺激设备10与充电座体210提供相互靠近的磁性力;
[n0049] 即,两个第一磁性部241用于在电刺激设备10正确地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的情况下,分别与两个第二磁性部242相互对应且相互吸附,以使得电刺激设备10具备向靠近座体210的方向运动的趋势,从而引导电刺激设备10与充电端子220对接;
[n0050] 若电刺激设备10错误地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则位于座体210上的第一磁性部241与位于电刺激设备10上的第一磁性部241对应,位于座体210上的第二磁性部242与位于电刺激设备10上的第二磁性部242对应,此时,位于座体210上的第一磁性部241及第二磁性部242靠近电刺激设备10的一端与位于电刺激设备10上第一磁性部241及第二磁性部242靠近座体210的一端的磁性相同,表现为两者相斥,故防呆结构240向电刺激设备10与充电座体210提供相互背离的磁性力;
[n0051] 即,在电刺激设备10错误地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的情况下,两个第一磁性部241相互对应且相斥,两个第二磁性部242相互对应且相斥,以使得电刺激设备10具备向背离座体210的方向运动的趋势,进而阻碍电刺激设备10与充电端子220对接。
[n0052]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图5,在本实施例中,由上述内容可知,当电刺激设备10错误地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即,电刺激设备10在充电区域201内放反时,两个第一磁性部241相互对应且相斥,两个第二磁性部242相互对应且相斥;而在电刺激设备10正确地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时,两个第一磁性部241分别与两个第二磁性部242相互对应且相互吸附;故为使得电刺激设备10正确或错误的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时,位于座体210上的第一磁性部241及第二磁性部242能够与位于电刺激设备10上的第一磁性部241及第二磁性部242对应,故与座体210连接的第一磁性部241及第二磁性部242绕座体210的轴线间隔分布,并且,与座体210连接的第一磁性部241及第二磁性部242相对于座体210的轴线对称设置。
[n0053]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图5,在本实施例中,防呆结构240还包括与座体210连接的弹性部243,弹性部243用于与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的电刺激设备10抵接,以向电刺激设备10施加向背离座体210的方向运动的弹性力;
[n0054] 在电刺激设备10正确地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时,电刺激设备10在第一磁性部241及第二磁性部242的磁性吸附力的作用下,克服弹性部243的弹性力并向靠近座体210的方向运动;
[n0055] 在电刺激设备10错误地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时,电刺激设备10在弹性部243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两个第一磁性部241的排斥力及两个第二磁性部242的排斥力的作用下,向背离座体210的方向运动。
[n0056]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部243还可以包括与座体210连接的弹性垫244。
[n0057] 在电刺激设备10正确地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时,电刺激设备10在第一磁性部241及第二磁性部242的磁性吸附力的作用下,与弹性垫244抵接,并克服弹性垫244的弹性力,使得弹性垫244被压缩(请参照图4);
[n0058] 在电刺激设备10错误地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时,弹性垫244在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展开并与电刺激设备10抵接,从而向电刺激设备10施加向背离座体210的方向运动的外力,由此,电刺激设备10在弹性垫244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两个第一磁性部241的排斥力及两个第二磁性部242的排斥力的作用下,向背离座体210的方向运动。
[n0059] 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弹性部243包括抵接柱以及弹性件;座体210开设有安装孔;弹性件容置于安装孔内,抵接柱的部分容置于安装孔内,且与弹性件连接,抵接柱的其余部分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凸出于安装孔。
[n0060] 在电刺激设备10正确地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时,电刺激设备10在第一磁性部241及第二磁性部242的磁性吸附力的作用下,与抵接柱抵接,并克服弹性件的弹性力,使得抵接柱向靠近座体210的方向运动至安装孔内;
[n0061] 在电刺激设备10错误地放置于充电区域201内时,抵接柱在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凸出于安装孔并与电刺激设备10抵接,从而向电刺激设备10施加向背离座体210的方向运动的外力,由此,电刺激设备10在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两个第一磁性部241的排斥力及两个第二磁性部242的排斥力的作用下,向背离座体210的方向运动。
[n0062]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在设置挡板230时,挡板230可以包括第一板体231及第二板体232,第一板体231与第二板体232相对于座体210的轴线对称设置,并且第一板体231及第二板体232均为绕座体210的轴线设置的弧形板。
[n0063]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一种充电底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底座包括座体、充电端子、挡板以及防呆结构;
所述挡板与所述座体连接,且所述挡板与所述座体共同形成用于容纳电刺激设备的充电区域;所述充电端子及所述防呆结构均与所述座体连接,且位于所述充电区域内;
所述挡板用于与所述电刺激设备配合,以引导所述电刺激设备移入或移出所述充电区域内;
所述防呆结构用于在所述电刺激设备正确地放置于所述充电区域内时,引导所述电刺激设备与所述充电端子对接;所述防呆结构还用于在所述电刺激设备错误地放置于所述充电区域内时,阻碍所述电刺激设备与所述充电端子对接。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底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呆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磁性部及至少两个第二磁性部;
两个所述第一磁性部分别与所述座体及所述电刺激设备连接,两个所述第二磁性部分别与所述座体及所述电刺激设备连接;
两个所述第一磁性部用于在所述电刺激设备正确地放置于所述充电区域内的情况下,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磁性部相互对应且相互吸附,以使得所述电刺激设备具备向靠近所述座体的方向运动的趋势,从而引导所述电刺激设备与所述充电端子对接;
在所述电刺激设备错误地放置于所述充电区域内的情况下,两个所述第一磁性部相互对应且相斥,两个所述第二磁性部相互对应且相斥,以使得所述电刺激设备具备向背离所述座体的方向运动的趋势,进而阻碍所述电刺激设备与所述充电端子对接。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底座,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座体连接的所述第一磁性部及所述第二磁性部绕所述座体的轴线间隔分布。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底座,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座体连接的所述第一磁性部及所述第二磁性部相对于所述座体的轴线对称设置。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底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呆结构还包括与所述座体连接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用于与放置于所述充电区域内的所述电刺激设备抵接,以向所述电刺激设备施加向背离所述座体的方向运动的弹性力;
在所述电刺激设备正确地放置于所述充电区域内时,所述电刺激设备在所述第一磁性部及所述第二磁性部的磁性吸附力的作用下,克服所述弹性部的弹性力并向靠近所述座体的方向运动;
在所述电刺激设备错误地放置于所述充电区域内时,所述电刺激设备在所述弹性部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两个所述第一磁性部的排斥力及两个所述第二磁性部的排斥力的作用下,向背离所述座体的方向运动。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底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包括抵接柱以及弹性件;所述座体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弹性件容置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抵接柱的部分容置于所述安装孔内,且与所述弹性件连接,所述抵接柱的其余部分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凸出于所述安装孔。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底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包括与所述座体连接的弹性垫。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底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板包括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相对于所述座体的轴线对称设置。
[000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底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体及所述第二板体均为绕所述座体的轴线设置的弧形板。
[0010] 10.一种电刺激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刺激系统包括电刺激设备以及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底座;
所述充电端子与电源电连接,所述电刺激设备用于伸入所述充电区域内,并在所述防呆结构的引导作用下,与所述充电端子电连接,以进行充电。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EP1865581B1|2012-04-25|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US5376476A|1994-12-27|Battery orientation-indifferent battery receptor
US8851912B2|2014-10-07|Power socket having an electromagnetic pop-up mechanism
WO2007127869A2|2007-11-08|Magnetically retaine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7520181A|2007-07-19|電子装置用充電システム
KR960016775B1|1996-12-20|일체형 행-업 및 배터리 충전 장치
GB2209891A|1989-05-24|Anti-vibration connector for mounting a water heater in a car
KR20080007099A|2008-01-17|전기면도기와 충전기의 유지 구조
JP2011242879A|2011-12-01|接続装置
CN109818213B|2021-03-23|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装置
CN214337602U|2021-10-01|一种充电底座和电刺激系统
US5827619A|1998-10-27|Battery holder
CN111405093A|2020-07-10|电子设备
US6176712B1|2001-01-23|Safe connector
JPH08163784A|1996-06-21|ワイヤレスマイク用の充電器
JP3281831B2|2002-05-13|携帯電話装置
JPH0833214A|1996-02-02|充電器
CN206293919U|2017-06-30|一种磁力吸附式手机充电壳
KR20160121300A|2016-10-19|휴대용 단말기 거치 모듈
TWM584993U|2019-10-11|第一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件
CN212518497U|2021-02-09|一种用于移动照明设备的磁吸充电器及移动照明设备
JP2001053853A|2001-02-23|電子機器
US5825158A|1998-10-20|Charging device with rotatable power inlet
JP4680940B2|2011-05-11|バッテリ装置
CN214900259U|2021-11-26|一种无线充电器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101222.8U|CN214337602U|2021-01-14|2021-01-14|一种充电底座和电刺激系统|CN202120101222.8U| CN214337602U|2021-01-14|2021-01-14|一种充电底座和电刺激系统|
[返回顶部]